25.4.24:贪婪
“贪婪”并不仅仅是指对金钱与权利的痴迷。任何不顾平衡而把事物推向极端的行为或倾向,在我看来都是贪婪的表现。换句话说,他们失去了对于“度”的把握。
2022.2.14:良心与意志:《欢迎来到道德伦理委员会》
从小被教育道德观念是为了让孩子不认为做恶事理所当然。我们告诉他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,何为应当,何为不应当。然而,这都是在有选择的情况下。当在生活中作出那些“不得不”的事时,我希望他能认知到不对并对此怀有一种负罪感。因什么而负罪?为了自己还不够优秀,没有能力拒绝行动。这样当某一时刻他有能力作出选择的时候,会毫不犹豫的选择“应当”的那一个。换句话说,“良心与意志并不总是站在一边。”
2022.2.12:随想
云泥落雪,徒留一片银白。转梦即逝,不过当时惘然。
2022.2.19:梦忆
“30岁梦忆,50岁复梦忆。所梦或同,所忆错落矣。”在不同的时候想起同一件事,关注点也会不一样;梦见故人,带给我的是一整个时间段的心历。倒没有唏嘘,只是越发怀念那段无虑的时光。(悲)那些自作愚蠢的事也不过是为了今后有的念想。
2022.2.19:文止墨
“文止墨”是什么意思?文是我名字的最后一字,表明身份;“止”有两种意思:一是止于至善,倒不是要做圣人,只是别走歪路;而是停止思考,希望自己可以随时随地的放空自己,毕竟发呆的时间越发宝贵;“墨”表性质,无论是画画还是写作,都与笔墨有关。
很久以前:“燕子你不要走啊!”
当一个人追着车子奔跑,他不止有焦虑和急切,还会被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所包围。
2022.3.15:孤寂与包容
孤寂产生的包容感使我处于某种高度上去接纳世界(而不是世界接纳我),这这个高度上将蝉鸣视为己出,周围的一切仿佛都可以知晓我的心意;这种感觉的本意可能是为了转移自己的注意力,但随之而来的是因自身被无限放大而产生的空落(也就是另一种孤寂)。
2022.3.24:薄云
薄云本无情,坠力逼令其殇。
2022.4.3:相由心生
相由心生,不如说是心被相扰。决定心灵的是经历而不是外貌。…可悲,我们才是那些丑陋的始作俑者。
2022.4.17:随想
“…突然,雨如陨星般坠下,为本就不宁静的街道又添一份喧哗。”
2022.4.23:同谋:《欢迎来到道德伦理委员会》
“一旦你知情,你便参与其中,你便成了同谋。”
2023.4.3:风景与故事
以前父母总带我去各地的风景区,而我每次都回答:挺美的,但是不喜欢。
那些山水,无法引起我对它们的想象。
虽然在一些方面追求极致,但我仍然抗拒着过于“纯粹”。没有故事的景物也终究是些死物。广阔却空旷。
我有一本用来抄歌词的笔记本,在那歌词本的封面上,一辆巴士在雪夜中驶过湖边的山坡。我常想若是我坐在那辆车中,我要去做什么?身边的那些乘客呢?此刻他们在做什么?渐渐的这想象变得更为丰富:年夜,中雪,群山。车里有人在唱歌,有父母在与孩子沟通。虽然“我”不一定参与其中,但心底也会感到几分温暖:不能回家的遗憾、有人陪伴的庆幸;车外上青黑色,车里是暖黄色…种种对比与矛盾,在心中融合,令人感伤却又不使其难过。
说了这么多,我想表达的不过是一种故事性;但在另一方面,我也不喜欢那些以人为主体的画面。最让我觉得喜欢的是人类留下的痕迹:比如废墟,又或者群山中隐没的村庄。